中国文化报记者 孔令晖 通讯员 李钰
盛夏时节,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许家畈班社的古戏台上,《郭子仪上寿》的唱腔悠扬响起。台下座无虚席,白发乡邻、架着手机直播的“00后”、摊开研学笔记的学生,一起沉醉在这古老的艺术里。
作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潜山弹腔起源于明末,唱腔质朴高亢,以潜山方言押韵,被誉为京剧的“母体”艺术。然而,这份承载乡愁的旋律曾沉寂30年。
“不能让老祖宗的文脉断了!”潜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面对传承危机,当地创新实施“资源统筹、学科渗透、按序实施”策略。当地整合文化、教育、财政资源,设立专项基金,年投入超百万元;同时,将弹腔唱段编入本地中小学音乐教材,在安庆师范大学开设非遗相关课程。一场抢救传人、支持数字保存的行动全面铺开。
2015年起,当地定下“一年复排三部剧”的目标。经过4年不懈努力,《郭子仪上寿》《四郎探母》《渭水河》等9部经典大戏重现舞台。其中,《郭子仪上寿》依据珍贵的清代工尺谱原貌复排,被专家誉为“京剧活化石”。年近八旬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开学回忆,复排时全村老少齐上阵,送茶送饭,场景感人。“大家是在跟时间赛跑。”他说。
传承的密码深藏在老艺人的坚守里。“弹腔的魂,在潜山方言!”许开学语气坚定。40多年来,他守护着这门艺术,如今带着孙辈一字一句背台词,硬是“啃”下了9部大戏。在他的指导下,剧目严格依循古谱重生,《四郎探母》更是在2024年摘得省级非遗展演金奖。
为破解演员老龄化难题,一张立体传承网迅速铺开:政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月发放补助,打破“传艺无酬”困境;民间班社与潜山市黄梅戏剧团结对共建,提升专业水平;潜山二中“弹腔社团”活动蓬勃开展,五庙中学“弹腔传承班”年年爆满。近3年,当地500余名青少年通过活动与弹腔结缘。
更可喜的是年轻人的主动回归,“90后”程龙返乡扛起濒临解散的家族戏班。“城市繁华,心里却空落落的。第一次听爷爷唱弹腔,那种直击心底的震撼,让我明白根在哪里。”他带领年轻学员探索直播和短视频,抖音号已积累数万粉丝,运用新媒介让乡音飞越重山。
古老的弹腔正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许家畈古戏台旁,“弹腔主题民宿”悄然兴起。游客可勾画脸谱、体验身段,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看弹腔+住民宿+品贡茶”的文旅路线为村民年均增收超60万元。“非遗活了,村子才有魂!”五庙乡干部蒋齐应感慨地说。
传播创新更让古韵突破地域——弹腔走进上海音乐学院讲堂;所有复排剧目高清录像存入国家非遗数据库;9部大戏近3年累计演出超200场,线上、线下观众增长逾300%;大学生团队开发弹腔方言App,利用AI技术帮助年轻观众理解“徽音”韵味。“弹腔的危机亦是转机。当方言成为App解码对象,当戏台延伸至云端,非遗便从‘博物馆标本’蜕变为‘流动的文化基因’。”安庆师范大学教授、文史学者郑炎贵说。
如今,五庙乡戏台的灯光常亮。老者与少年同台唱响《渭水河》,悠扬的旋律让游客沉醉;在外游子透过屏幕,为一句原汁原味的乡音激动不已……这穿越四百年的古老回响,终于在新时代找到了更多知音。
拉伯配资-拉伯配资官网-郑州配资网站-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