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佳霖
“长安二千三百里——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目前正在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在展览的“龙首新生”单元,两件出土于河北雄安古州城唐代高等级寺院遗址的陶质龙首,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这两件文物是京津冀地区首次考古发现的唐代高等级建筑脊饰实物,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然而,它们在出土时存在残缺、断裂等状况,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运用三维扫描、虚拟拼接、脱盐保护及显微成分分析等科技手段的精心修复,最终得以恢复原貌,此次是修复后的首次展出。
古州城遗址发现唐代龙首
古州城遗址作为汉唐鄚县县治、唐代莫州州治所在地,是雄安新区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发掘项目。由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经过8年的勘探发掘,初步厘清该遗址为汉唐“内城”与“外城”的双重城址结构。综合研究表明,内城可能为汉唐鄚县县城,外城可能为唐代莫州州城。两尊龙首正出自“外城”东南部。
龙首的发现实属意外。2024年10月28日,在古州城遗址一处唐代高等级寺院建筑遗址旁的砖瓦坑中,考古队员的探铲触到一处不寻常物件,把坑中的覆土一层一层拂去后,发现两只陶质龙首静卧其中。在考古队员的毛刷下,龙首显露出残存的容颜——龙首为灰色陶质,形象生动逼真、圆润壮实、气宇非凡。结合地层堆积与同时出土的唐代砖瓦、瓦当等文物,考古人员初步判定这两件龙首(9号、10号)为唐代制品。
龙首自出现以来,便成为皇家宫殿、王府、祭祀建筑和寺院屋顶上重要的装饰元素。然而,这样珍贵的文物存世量却很稀少,考古发掘中仅在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有零星出土,且多数并不完整。因此,此次唐代陶质龙首的发现非常难得。
科技助力千年龙首现真容
如此珍贵的文物出土,考古队自然十分重视,在充分研判了陶质龙首的状况后,他们采用整体打包的方式,将这两件龙首提取出来,随后,两件龙首被护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一场在前沿科技助力下的文物修复工作随即启动。
修复人员首先用科技手段给龙首做了全面体检,通过测试发现龙首的烧制温度约为686℃。随后,针对龙首保存现状,采用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分析了10号龙首的右眼部,结果显示龙首眼线绿色为含铜颜料、眼白的白色为含铅颜料、眼珠部分为含锰颜料。针对龙首胎体的显微观察可知,龙首胎体内含有秸秆和碎陶块,甚至还在10号龙首牙齿部位发现了陶工的指纹。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刘勇介绍,在科技加持下,修复人员还原了龙首的制作流程:使用较纯的高硅黏土,添加秸秆等有机羼和料及碎陶块,先塑龙首上颌和鼻子,以此为支撑再塑眼睛及额头部位,经686℃的高温烧制成型。龙首表面大面积使用含铅白色颜料进行绘制,眼珠用含锰的紫黑色颜料绘制,眼线使用含铜的绿色矿物绘制,眼珠和眉部交接处使用朱砂进行绘制。“这说明,唐代工匠在制陶、彩绘工艺、雕塑技艺等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刘勇表示。
不过,面对上百块龙首碎块,如何拼回完整龙首成了一项艰巨挑战。修复人员采用了室内清理、多视角三维成像、遗存提取、超声波清洗、虚拟拼接、实物拼接、补配、粘接等技术,经过无数次尝试,成功修复了两只龙首,还原了龙首建筑构件原貌。“其中10号龙首双耳耸立,头顶六髻,这种形制的龙首从来没有出现过。”刘勇说。
实证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脉传承
据悉,古代歇山式屋顶包括一个正脊、四个垂脊、四个戗脊,垂脊下端设置垂兽,戗脊下端设置戗兽。考古人员分析判断,9号龙首应为垂兽,10号龙首应为戗兽,其背面复原宽度分别为45厘米、30厘米。也就是说,这个建筑垂脊宽度达45厘米、戗脊宽度达30厘米,可以想象,该建筑非常宏伟壮丽。
“古州城出土的龙首雄浑有力、勇猛威严,为中国古代龙形象增添了新类别,为研究唐代龙首建筑构件提供了重要材料,为龙文化形象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刘勇说,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龙首也进一步实证了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脉传承,见证了千年雄安的古今辉煌。
拉伯配资-拉伯配资官网-郑州配资网站-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